北京曾掀起“职高热”!职业教育专注锻造“大国工匠”

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一环。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的职业教育紧盯社会发展需求,不断深化改革,从兴办职业高中配合三产发展,到举办大专班提升干部职工文化素养,再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如今,北京已出现一大批身怀绝技的“大国工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首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1)“职高热”改变中等教育结构

改革开放后,北京积极投入四个现代化建设,急需技术型人才。1980年,中央书记处对北京的工作方针提出了四条建议,包括“要使首都成为全国文化科学技术最发达、教育程度最高的城市”等内容。(1980年5月20日《北京日报》1版,《努力把首都建成全国教育程度最高的城市》)

1980年,北京市服装技工学校老师为学生讲解服装烫活。

针对这些建议,北京的教育部门进行了认真座谈和讨论,认为当务之急是改革中等教育结构。那时候,北京普通高中在校学生的比重占整个高中教育的89%,而中专、技校的比重仅占11%。高中生毕业后需要安排就业,但他们没有什么专业知识和技能,分配到工作岗位以后,只能从头学起。中等教育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严重脱节,远不能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1980年5月27日《北京日报》1版,《积极稳妥地搞好中等教育结构改革》)

1980年9月3日,《北京日报》1版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1980年,北京开始举办职业高中班。当年秋季开学,全市有12个区、县的50所中学和57个单位挂钩,办了40个专业、110多个职业高中班,招收了4200多名学生。(1980年9月3日《北京日报》1版,《本市职业教育要有一个较大发展》)

4年后,北京城镇地区已举办120所职业高中、职业学校,共有116个专业、600多个教学班,在校学生达2.2万多人。当时,本市正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社会急需的幼教、服装、烹饪、会计、旅游服务、计划统计、企业管理、商业服务、民用电器修理等专业的职业高中学生供不应求。北京劲松职业高中烹饪专业的60名新生刚一入学,就被有关单位抢订一空,甚至连第二年计划招收的学生也被提前预订。北京饭店与158中学合办了服务职业高中,已毕业的两届学生令其他大饭店“眼红”,纷纷要求参加合办,最终,这所职业高中扩招到6个班,才满足了这些大饭店的需求。(1984年12月19日《北京日报》1版,《本市职业高中第三产业专业受欢迎》)

1984年12月19日,《北京日报》1版

到1987年,北京已有职业高中近220所、230多个专业、5万多名在校生。加上中专、技校的学生,中职与普高的学生比例为1.15∶1,这意味着初中生毕业后不再只有读高中一条路,中等教育结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基本扭转。(1987年9月4日《北京日报》1版,《本市中等教育结构趋向合理》)

1985年,门头沟西辛房中学和城子中学开办了烹饪职业高中班。图为学生们在上课。 王宝琴摄

在这种形势下,北京出现了“职高热”,尤其是烹饪、外事服务、外事财会、外贸英语、美容美发等专业,格外受到学生和家长的青睐。1988年,全市计划招收外事服务专业学生3300名,但前往相关学校报名参加口试、面试的学生达到3万多人次。同年,烹饪专业计划招生1060人,全市报名参加口试、面试的学生有6500人次。(1988年6月25日《北京日报》1版,《本市初中毕业生出现报考职业高中热》)

那个年代,职业教育的改革改变了人们的观念,曾经社会普遍认为孩子只有上大学才有出息,职业高中的出现让很多家长认识到,孩子上职业高中也可以成才。

(2)举办大专班开辟人才培养新路

高考制度恢复后,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一时难以满足人才培养需求,为此,教育部专门召开了高等学校扩大招生问题座谈会,提出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办学,有条件的地区可采取办大专班等办法扩大招生。(1978年11月11日《北京日报》3版,《高考成绩较好的部分地区将扩大招生》)此后,北京举办了不少大专班。

1983年4月4日,《北京日报》1版

一部分大专班只是为提升学员的文化素质,国家并不承认学历。1983年,通县张家湾办的就是这类大专班。先前,张家湾办过一批企业,由于技术力量薄弱,有的企业从产品设计到绘图都要请外单位工程技术人员帮助。后来,张家湾下决心培养自己的技术力量,投资6万多元筹办了大专班。这个大专班学制为两年半,课程参照全日制大学专科的要求设置,任课教师都是首都一些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讲师和工程师,招收的40名学生是农村的高中毕业生,他们都是通过考试择优录取的。大专班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会被送到正规大学深造。(1983年4月4日《北京日报》1版,《张家湾公社自办大专班》)到1986年,张家湾大专班已培养出71名大专生。虽然国家不承认学历,职称也只是县里认可,人送绰号“地方票证”,但土生土长的“秀才”们经过正规教育后,提升了知识水平和自身素质,绝大多数当上了企业厂长、车间主任、技术骨干或农业生产能手,在当时条件下为培养人才开辟了一条新路。(1987年12月11日《北京日报》2版,《让自己的脑瓜儿灵起来》)

1995年10月17日,《北京日报》6版

还有一部分大专班是国家承认学历的。1984年,北京教育学院和北京市幼儿园园长进修学校联合举办了幼教大专班。这个大专班学制两年,共开设语文、体育、艺术、教育学概论、幼儿教育学、普通心理学等16门课程和一些专题讲座,参加培训的都是具有三年以上幼教经验的骨干教师。(1984年9月12日《北京日报》2版,《本市第一个幼儿教育大专班开学》)1992年,北京成人教育学院和朝阳农科校联合开办了朝阳区第一个农民大专班,来自农村的学员学习了英语、市场学、经济法、外贸学、计算机、企业管理等20门课程。三年后,40名学员拿到了国家教委统一印制的大专学历证书。“我学完公共关系学后,在谈判中加以运用,成功与南方一家大企业谈成了合作。”时任小红门乡农工商总公司副总经理郑传友说。(1995年10月17日《北京日报》6版,《朝阳开办农民大专班 四十名学员学成毕业》)

那些年,大专班满足了特定群体的教育需求,提供了灵活的学习途径和专业的教育内容,为北京城市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

(3)发展高职满足社会高层次需求

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要求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第二年6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贯彻部署《纲要》精神,确定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等目标。

1996年7月10日,《北京日报》6版

1996年,海淀走读大学成为北京第一所面向社会办学的高等职业教育学校,试点招收三年制大学生。(1996年7月10日《北京日报》6版,《海淀走读大学面向社会办高等职业教育》)那一年,海淀走读大学新开设了物业管理、外事服务、数控技术与机械加工、光盘与多媒体技术、乡镇经济开发与管理、经济动物的养殖与经营等专业。当时的北京高校大部分没有为职业教育设立过类似专业,而社会在这些领域的需求已趋向较高层次。此外,还有一些专业是海淀走读大学根据高等职教的要求加以改造而设立的,如秘书、市场营销、建筑施工、水暖工程、中国烹饪、注册会计师、旅游饭店管理、计算机应用与网络管理以及面向农村乡镇的财务会计等。(1996年7月17日《北京日报》6版,《开创高等职业教育新天地》)

上世纪90年代,北京联合大学、海淀走读大学成为北京首批举办高职的学校。图为两校的部分学生在进行社会实践。 李继辉摄

北京联合大学也进行了布局调整,大力发展以专科层次为主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截至1996年暑期,全校已有9个学院36个专业开展了高职教育试点,年招生数达1400多人,占全校招生总数的48.6%。北京联合大学还与当时的平谷县联合办学,建立了联大平谷应用技术学院,有5个专业从农村招收了188名学生,这些学生毕业后就地分配工作。(1997年3月29日《北京日报》4版,《联大成为首都高等职教中心》)

此后,参与高职教育试点的高校越来越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到1999年,高职招生对象主要是参加当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的考生。同时,北京还通过单独组织考试,从中等职业学校的应届毕业生中招收部分考生。(1999年4月26日《北京日报》1版,《部分高校试办高职教育》)

1999年4月26日,《北京日报》1版

由于高职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毕业后很受用人单位欢迎,高职就业率逐年提升。数据显示:2002年,北京地区共有高职毕业生8444人,就业率为53%;2003年共有高职毕业生12911人,就业率为62%;2004年共有高职毕业生21252人,就业率为88%。(2004年8月2日《北京日报》5版,《本市今年高职就业率达88%》)

(4)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脱颖而出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正式发布,描绘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蓝图。从此,北京继续拓宽职业人才发展通道,培养“大国工匠”。

2009年,北京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举行,来自本市24所高等职业院校的200名学生参加了数控机床装配等比赛,展现职业技能。 方非摄

2015年,北京打破体制机制障碍,瞄准首都高端产业,正式推出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试验项目。该项目通过中考招生,录取的学生经过7至8年学习,可获得国外应用技术大学或市属高校颁发的本科学历证书。(2015年5月12日《北京日报》5版,《中考后学七年拿本科学历》)

2017年,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和故宫博物院联合开展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试验项目,按照“3+2+2”培养模式,培养具有本科学历的文物修复师,以缓解这一行业人才稀缺的问题。(2017年5月3日《北京日报》5版,《高校中职联手培养“故宫匠人”》)

2017年5月3日,《北京日报》5版

职业教育在深化改革中培养出一批技术一流的“大国工匠”。2018年,10位身怀绝技的产业工人荣获首届“北京大工匠”称号,他们当中,有能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仪器安置和观测的工程测量员武润泽,有能手工拉制细至毫米级黄金细丝的贵金属首饰手工制作工陈令勇,有只需5分钟便能在12米高电线杆上将50多斤铁横担拽至杆顶并安装牢固的电气安装工王月鹏……(2018年4月10日《北京日报》1版,《北京大工匠 个个有绝活》)

2018年4月10日,《北京日报》1版

如今,北京正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产教融合等多种方式不断优化首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未来,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需要,北京的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将不断提升。

资料

记者:贾晓燕

Tags: